六家国有大行2022年“成绩单”如约而至。截至3月30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2022年全年“成绩单”已悉数披露,作为国内银行业中的“巨无霸”,去年六家国有大行归母净利增速普遍由双位数降至个位数,合计日赚约36.94亿元,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率均呈下降趋势。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受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趋势上升等因素影响,国有大行净息差收窄势头依旧在持续。
归母净利增速普遍放缓
六家国有大行2022年“成绩单”全部揭晓,3月30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相较于2021年,六家国有大行营收净利增速放缓,建设银行营收略微同比下滑,其余五家国有大行营收微增。
【资料图】
净利润方面,六家国有大行稳增长势头持续,但增速普遍由双位数上涨降至个位数增长,2022年六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合计约为13482.96亿元,若按照每年365天计算,六家国有银行合计日赚约36.94亿元。
工商银行仍是“最赚钱”的国有大行,2022年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604.83亿元,同比增长3.5%;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归母净利润为3238.61亿元,同比增长7.06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超2000亿元,分别达2591.4亿元、2274.39亿元,同比增长7.4%和5.02%;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1.49亿元、852.24亿元,同比增长5.22%、11.89%。
“2022年是国内宏观经济较为困难的一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增速回落,银行营收下降,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加之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基数因素都影响银行盈利表现”,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但从趋势看,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企业盈利和信心改善,实体融资需求回暖,有望带动银行盈利的增长。
受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趋势上升等因素影响,银行净息差收窄势头持续。六家国有大行中,仅中国银行净息差微增1个基点至1.76%,其余五家银行净息差均同比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22年农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同比减少22个基点;工商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92% ,比上年下降19个基点;邮储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减少16个基点至2.2%;建设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02%,同比下降11个基点;交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同比减少8个基点至1.48%。
对于净息差的下降,在3月3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表示,“虽然建设银行净息差这个‘考试科目’在成绩单中显得不理想,但净息差下降与同业趋势一致,且在可比同业中保持领先”。他预计,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尤其是一季度影响会大一些,因为大量贷款重定价会在一季度实行转换,但后三个季度净息差下行趋势预计会放缓。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资产质量延续2021年向好趋势。除邮储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有所减少,拨备覆盖率有所增厚。
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至1.38%;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7%,较上年末减少0.06个百分点;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幅最大,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35%;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下降0.01个百分点。虽然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略微上升,但仍处于六家国有大行中较低水平。截至2022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84%,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银行仍未放弃持续增厚拨备。截至2022年末,交通银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升14.18个百分点至180.68%;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9.47%,比上年末提高3.6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02.6%,较上年末上涨2.87个百分点;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8.73%,较上年末上升1.68个百分点;建设银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涨1.57个百分点至241.53%。邮储银行拨备覆盖率虽有所减少,但仍维持在六家国有大行最高位,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拨备覆盖率为385.51%,较上年末下滑33.1个百分点。
“银行整体资产质量改善,主要是国内经济整体保持复苏,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避免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银行积极提升经营效率,并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等。”周茂华认为,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防范部分潜在不良滞后暴露风险,银行有望继续维持高拨备,并积极补充资本,加之处置不良力度不减,不良率有望维持低位。
虽整体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受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均出现抬升。例如,建设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由2021年的1.85%增至4.36%,提高了2.51个百分点;交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为2.8%,较2021年末上升1.55个百分点。
在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林骅看来,未来房地产风险收敛,但由于房地产行业整体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仍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改善,所以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质量管控问题仍然是商业银行的重点工作。
零售业务转型鏖战正酣
零售业务是各家银行发力的“主战场”,持续提升零售金融资产规模和业务价值贡献度也成为国有大行关注的重点,对于银行来说,如何更快、更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成为零售业务转型实现破局的关键。
六家国有大行都较为重视用户数和AUM指标的增长。在深入实施零售业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到8.62亿户。建设银行拓维消费生态建设,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2022年末,该行境内个人存款13.0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万亿元,增幅15.92%,新增金额创近年最高,个人全量客户7.39亿人。工商银行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行个人客户7.2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672万户,个人贷款82365.61亿元,增加2917.8亿元,增长3.7%。
邮储银行同样表现不俗,2022年,该行加快推进向“财富管理银行”转型,在报告期内,服务个人客户6.52亿户,管理个人客户资产(AUM)13.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6万亿元。
交通银行在2022年加大场景金融的拓展力度,推进个人手机银行7.0的迭代更新,报告期末,境内行零售客户数1.91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3.29%; AUM规模46213.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7%。
“强化科技引领、夯实客户基础、优化产品服务,2022年内地个人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69.92亿元,同比增加280.81亿元,增长14.12%。”这是中国银行交给市场的答卷。
亿欧智库金融研究经理李薇指出,从国有大行零售金融业务的视角看,已形成3个显著特征:一是零售信贷占比较高,深化零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二是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创新,借助手机银行重点推广,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实现轻资本转型,交给重资产引发的信贷逾期风险;三是重点发展普惠小微金融业务,2022年提前完成监管下达的考核指标,突出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
做好零售转型就是为财富管理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基础,在年报中,看好财富管理发展机遇也被多家银行提及。建设银行将大财富管理列入全行“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着力打造“一横一纵”大财富管理运作机制。农业银行将做优做强“大财富管理”也放至高位,强调,做优资产配置,加快布局养老金融等领域,着力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求,做好客户的家庭理财师。
中国银行建设的财富管理开放平台,已有涵盖基金、保险、券商、理财等类别的31家合作金融机构入驻。“持续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加快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财富管理体系”是工商银行提出的愿景。
人均薪酬未见下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银行一直都是赚钱的“金饭碗”,不过经济下行、利差收窄叠加限薪令,也让市场对“银行人”的薪酬表现颇为关注。
年报中,银行职工薪酬的组成主要分为员工的工资、奖金、社保等,以员工年平均薪酬=(支付给员工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员工人数+期末员工人数)/2]为公式计算。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国有六大行均未出现降薪的情况,2022年交通银行的员工人均薪酬为43.5万元,较2021年的40.6万元增加2.9万元;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员工人均薪酬分别为36.1万元、35.1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3万元、1.8万元。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员工人均薪酬待遇也呈现上涨走势。从数据表现来看,2022年工商银行的员工人均薪酬为33.3万元,较2021年的31.9万元增加1.41万元;农业银行的员工人均薪酬为32.6万元,较上年增加2.4万元。
虽然国有大行并未出现降薪,但从已披露年报数据的银行来看,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出现了降薪情况。例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郑州银行、招商银行、渝农商行、平安银行2022年员工人均薪酬出现下行,缩水最多的银行2022年人均薪酬较上年下降4.2万元。
资深产业经济研究人士王剑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据来看,银行业员工的薪酬基本上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已基本没有太大的波动,不会存在大涨大跌的情况。员工薪酬自然与银行业绩挂钩,从业绩的高低分布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越大,整体的薪酬水平越偏低。但是中小银行,在行业、品牌地位各方面略逊于国有大行,相应来讲就要在薪酬上做出匹配,要有一定的上浮才能吸引到人才,这也是目前行业的现状。
正如李薇所言,在人才激励上,业务体量靠后的国有大行,给出的综合薪酬水平更高,力求吸引金融科技综合人才。人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招募大量的高潜力人才,有助于缩短与头部银行之间的差距,并激活组织内部的创新力,进而实现银行自身的转型升级。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部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2022年薪酬总额尚未最终确定,待薪酬总额确定后银行才将再行披露,所以上述口径并未代表银行员工人均薪酬最终水平。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李海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