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环境日丨石头山 花果山
2014年,乱石丛生的马鞍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5年,马鞍山的石缝里已种下了树苗。
现在,马鞍山已被绿色覆盖。
历时10年,赵江举(右)将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在石头山上种植果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
石头山上种果树,林下铺防草布。
石头山上产出的猕猴桃。
石头山上产出的车厘子。
治理被称作“地球之癌”的石漠化,被认为是世界难题。
赵江举没有想到,自己靠采石场起家,有朝一日会投入到石漠化治理中,而且一干就是10年。
今年5月中旬到下旬,种在五华区黑林铺西山林场马鞍山管护点上的5000多棵车厘子树陆续挂果,赵江举第一次发朋友圈推荐果园的产出。1吨多车厘子收入8万元左右,这是10年来她获得的第一笔收入。此前她和丈夫杨雄已陆续投入了1000多万元。
马鞍山脚下的龙院村,是赵江举和杨雄夫妇的老家。在祖辈的记忆中,马鞍山石多土少,只有少量的灌木可以存活。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石头山成了村民的“摇钱树”。2000年,赵江举夫妇承包了马鞍山60余亩的山头,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石料,承包期为20年。赵江举说,“石头经济”带动了村子的发展,也让她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2年,昆明市将滇池流域采石采砂采矿点全部关停,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在山上种上树和瓜果,山也会变漂亮,大家都可以来玩。”杨雄这样想。
于是赵江举夫妇参与到恢复马鞍山“五采区”的行列中。但他们没想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种草固土,土固种树,树活保水,这是石漠化治理的基本逻辑。在林场区域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石漠化治理的尝试,但植被成活率只有20%,即使每年进行大量补种,540亩的马鞍山植被恢复区绿化率也就30%。”西山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人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和精力双重投入。
化验了土壤成分,咨询了专家,2012年赵江举夫妇购买2万多棵车厘子树苗,连上苹果、猕猴桃等共种了50多亩果树苗。但由于严重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种苗成活率不足30%。
没有上山的路,就在陡坡上挖出一条路来;没有平整的地块,就靠人挑马驮,挖掉小石头,在大石头缝里一担担客土;没有灌溉水源,就从山下引水滴灌;为了增加土壤肥力,就从内蒙古买来羊粪,包火车厢拉过来,又雇货车拉上山……
“要不算了吧,种些树、撒点草,正常复垦,不到100万元也就够了,本来这座山也是光秃秃的嘛。”面对投入500多万元仍未见成效的荒山,一直跟着赵江举创业的伙伴打起了退堂鼓。赵江举也动摇了,但杨雄决定坚持下去。
“死一棵,就换一棵,最多的一次仅车厘子苗就补了1万多棵。”杨雄说。夫妇俩最后达成共识,与西山林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作为民间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并注册成立昆明裕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要在开荒绿山的道路上“走到底”。
2016年夏天,车厘子树终于挂果了——5颗。“印象太深了!刚好那天西山林场的工作人员来了解苗木的成活率,现场连上我5位女同胞刚好一人吃一颗。”时隔7年,赵江举还能回忆起那颗车厘子的滋味。
能种出5颗,就一定能种出更多。现在赵江举夫妇成了果木种植专家,在西山林场的帮扶下,将石漠化果树种植课题引入到马鞍山,聘请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武绍波为农业种植顾问。10年间,凭借着他们的“执拗”,马鞍山的绿化率提升到了70%左右。
3年前,记者第一次到马鞍山时,猕猴桃架才刚刚搭起。现在,猕猴桃林已绿荫成片,林下还养起鸡和鸭。种在石缝里的桃树、苹果树长势渐好。车厘子树种在了相对平坦的地方,林下覆盖防草布,是赵江举今年的新发明,用上之后除草成本大大降低。
“今年我们又种下无刺锁梅,现在已经陆续挂果。”赵江举又做了新尝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马鞍山已覆满绿色,石头山上花果正香,未来将成为西山林场森林庄园。马鞍山“客土回填+经济林果种植+休闲康养”的生态修复模式,也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辉 李海曦/图 记者姚丹苹 首席记者杜托 通讯员牟祥虎/文)